升級改裝件 | BMW3系G20升級EVO T1,極致操控喚醒性能“野獸”!

性能改裝
2022-01-25

減震器,對于追求車輛完美的車主來說,絕不是陌生的名詞。而對于改裝圈的朋友來說,BILSTEIN減震器更不是個陌生的名字,BILSTEIN就是改裝減震器時閉眼都不會選錯的品牌。

 

今天介紹的主角BILSTEIN EVO T1更是融合操控感和舒適性于一身的集大成者,使用場景覆蓋賽道和日常駕駛。

 

BILSTEIN EVO T1產品定位

 

BILSTEIN倍適登改裝升級的減震器產品分為三大系列,級別按遞增順序依次為:S-STREET、T-TRACK和R-RACE,想必從名字也能大概看出它們的屬性。

三個系列的適用場景依次覆蓋了日常道路、日常及賽道、賽道及競速。同時,每個系列都衍生出EVO版本,你可以把它看做該系列的PLUS版,最大70mm的可調高度、輕量化等方面有著更強的適應性。未來,BILSTEIN還將推出調節更精準的EVO T2版本,而今天介紹的EVO T1就是目前T-TRACK系列中的“頂配”了。

 

為何選擇BILSTEIN EVO T1?

 

對于非賽道改裝車主來說,BILSTEIN EVO T1可以說是一步到位的改裝選擇。EVO T1集合了多重優點,增設了10段調節旋鈕,能夠精準調整回彈和壓縮阻尼力度,具有更高的性價比。

 

為何升級減震器

 

一輛車好不好開,發動機說了不算,拍板的是底盤,畢竟支撐動輒幾秒破百的發動機,沒有減震器支撐也得涼涼。減震器的作用有二,其一是支撐車身,從加速、剎車到車內駕乘者感受到的路感,都和減震器有直接關系;其二是吸收車輪的震動。

表面看上去減震器是一個部件,其實整個懸掛系統是由彈簧、減震筒和周邊附件組成的。車輪發生震動時,彈簧會發生形變吸收震動,不過這只是第一步,之后,發生形變的彈簧必然會回彈。

這就是減震器工作的第二步,也是關鍵的一步。想象一下,如果不對回彈的速度進行控制,就相當于用彈簧直接將車橋和車身連接,結果就是車身一直跳動,那我們的汽車就變成了游樂園里的彈簧木馬。

因此減震筒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,減震筒通過內部阻尼油和活塞的配合,抑制彈簧回彈的速度,避免多余的跳動。

這種配合會呈現兩種偏向,一是回彈速度快,另一種是回彈速度慢,也就是常說的“軟硬”。較軟的減震可以很好的吸收路面震動,但在彎道中,重心一側的減震器無法承受過快的移動速度,就會出現艇擺的現象。很多強調操控性的車輛都有著比較“硬”的減震器,然后代價就是要犧牲一定的舒適性。

所以升級減震器的目的說白了就是讓減震器“又軟又硬”,看起來很矛盾是吧?但這正是BILSTEIN EVO T1的獨特魅力——軟硬皆宜,這也是升級避震器的真正意義,下面我們就來實車演示一下。

 

升級方案

 

本期升級車型是一款短軸版本的寶馬3系G20,原廠設定更偏向舒適性,對偏愛操控的用戶來說,它的駕乘體驗感確實無法滿足車主對于性能的需求。

當車身的重心發生連續轉移時,車內能明顯感到懸掛承受的壓力,連續的彈簧壓縮增加了減震器對于車身的支撐,必要時還要通過減速才能獲得循跡性。

如果說寶馬車主都無法享受操控的樂趣,那哪個品牌還能重燃速度和激情呢?為了保留寶馬“努力”制造的舒適感,同時恢復寶馬該有的硬核操控,我們決定換上采用10段阻尼調節的BILSTEIN EVO T1減震器。

 

EVO T1開箱展示

 

提到EVO T1,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就是高級感,高級感體現在哪里呢?以下三點不得不談:一是包裝用心、二是外觀有質感、三是細節把控。

包裝盒內空間排布巧妙,不使用大幅包裝布,既環保又令人視覺清爽,同時還能避免運輸磕碰,用心指數值得點贊。

 

安裝環節

 

BILSTEIN不會讓“二次改裝”出現在安裝環節,技師沒有“發明創造”的機會。這也是BILSTEIN品牌的專業性和制造精密度的體現,要知道 “無損安裝”這個詞可不是適用于每個改裝品牌的。

在不改變車輛結構的情況下,還讓車輛獲得了高度、軟硬可調的能力,簡直有種換了雙鞋就能迎接人生巔峰的感覺,是不是想想都很容易?如果問升級EVO T1需要幾步,答案只有兩步,想必你已知道——1、拆下原廠減震器;2、換上EVO T1,就是這么便捷

對于修理廠來說,拆除原廠減震器稀松平常,不過拆卸過程也能展現出修理廠的匠心,這一點是BILSTEIN最為看重的。見了很多BILSTEIN經銷店,施工場地和技師的操作都是比較講究的,像那種蹲在地上掄大錘的場面,還真沒見過。

EVO T1和原車減震器放在一起,光是肉眼可見的不同之處就有很多。比如EVO T1的筒柱高度短了很多且直徑更粗;降低車身高度的同時采用復筒結構,擴大油腔容量以精準控制阻尼力度。

為什么EVO T1的螺旋彈簧也要比原車的更短、更粗呢?其實是因為EVO T1采用了不同于原廠設計的彈簧,不論是彈簧圈數、疏密度還是K值,都和強化的減震筒更匹配。其支撐性遠比原車的強;頂部支撐圈周圍還安裝了透明膠套,這個細節可以防止彈簧擠壓發出異響,細節把控相當周到。

 

改裝前后對比

 

優化的減震器對車身的支撐能力有很大提升,加速、剎車、繞樁、經過顛簸時的姿態能發生巨大的改變。

經過調試,車身高度下降約25mm,阻尼設為8時,車輛能夠達到理想的行駛狀態,從視覺效果來看,下降的車身激活了寶馬3系的運動基因。從駕駛層面看,降低車身有助于提高行駛穩定性

急加速時,減震器提供的支撐能讓車輛減少動力損失,避免車頭上下擺動時破壞加速度。

對比彈射起步時的車身姿態,原車狀態下的車頭上揚明顯,和車尾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線,從車輪和翼子板的孔隙就能直觀看出;更換EVO T1后,車頭上揚明顯減弱,起步時穩穩貼近地面,幾乎看不出角度變化。

使用原車減震器時,0-100km/h加速時間7.05s;改裝EVO T1后,加速時間為6.78s,變化非常明顯。

換裝EVO T1之后,剎車制動能力也有了明顯提升。使用原廠減震器時,剎車距離為38.91m,并伴隨明顯的車尾擺動,但在換裝EVO T1之后,車尾擺動的現象消失了,同時剎車距離也縮短了2.10m,最終剎車成績為36.81m。剎車過程中的穩定性明顯提升,對比換裝前后的剎停姿態,使用EVO T1后,車頭的前傾角度很小,能夠更好的抵御慣性。

而在繞樁測試環節,使用原車減震器在車速40km/h時,車身在彎心中的側傾明顯,甚至出現了“啃胎”的姿態。提升車速至60km/h,車身重心開始極速向外側傾斜,車輛也開始不按照預期軌跡行駛。

換裝EVO T1減震器后,依然用60km/h車速繞樁,車身姿態得到了充分糾正,駕駛者的右腳能全然保持油門踏板的行程。降低的重心讓多余搖擺不復存在,復筒前減震靈活調整彈簧的變化,倒插式后減震筒具有更敏捷的反應速度。一套繞樁動作行云流水,如果把阻尼再調硬些,相信車輛在彎道的動態表現還能進一步提升。

在勻速通過減速帶時,原車減震器并沒有帶來不適感,從車外看去,前后車輪也是很干脆的起落兩下,畢竟使用G20底盤的寶馬三系還是在舒適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。即便EVO T1在這個環節和原車減震器打成平手,綜合成績都能穩贏不敗。

而實際上,EVO T1 “又軟又硬”的特性是根本不甘和原車減震器打成平手的。不論車內水瓶水位的變化,還是下支臂的震動幅度,都顯示出EVO T1具有更強的濾震性。

使用EVO T1時,在壓過減速帶的瞬間,車輪向上彈起,而車身仍處于平穩的狀態;而使用原車減震器時,車輪向上彈起的同時也會將車身向上托起。放在車內的水瓶中,水位的漾起的最高點、震動頻率和持續時間均小于使用原車減震器時;使用原車減震器經過減速帶,下支臂會發生較大幅度的起伏,向前行駛一段距離后,余震才逐漸消除;而EVO T1減震器發生潰縮回彈后幾乎看不到余震,這會削弱傳遞到方向盤的細微震動,減少影響駕駛樂趣的多余路感。

 

在道路測試環節,我們再次感受到一套減震器是如何讓一輛車性情大變的。雖然阻尼力度處于偏向運動的8擋,但日常所需的舒適性還是保留了下來,腰間的安全帶就是兩種感受的分界線。日常駕駛時,你的下半身會感知到路感被控制在坐墊以下,是十分清晰的運動調校。

而上半身感受到的是平穩、踏實,絲毫不受顛簸和轉彎帶來的離心力影響,最重要的是,你會感到車輪被吸在地上。至于有多吸?就好比過減速帶的時候,你已經做好了“頭破天花板”的心理準備,但伴隨“duang、duang”兩聲,你只是感覺到車輪在你的腳下彈了兩下,肩膀甚至都未曾離開過靠背,這就是將運動和舒適兩種調校放大到極致后的感受吧。

如果你也覺得自己的愛車性格不柔不剛,那不如更換一套BILSTEIN EVO T1,當你見識過不曾顯現過的雙重“人格”后,一定會更珍愛在車里的時光





官方社交媒體

請通過以下途徑關注我們